為了響應環保理念、未來禁止提供塑膠吸管,引起熱議。
本文不討論禁塑膠吸管政策,立意對還是錯,本文要探討的是:如果你是台灣這家公司的老闆,當公司已經決定去做這個政策,那該如何去進行。
如果要實施這個政策,勢必引起群眾反彈的話,那該怎麼做? 如果說公司要減薪、要更改獎勵制度,基本上也一定會引起員工的疑問與反彈,這跟任何一個政策,可能會引起國民的反彈,是一模一樣的道理。 那如果公司必須要減薪、改制度,那該怎麼做呢?
1.加強感同身受的溝通、
2.提出相應解決之道的溝通。 立委林靜儀表示說:自己10多年來點熱珍奶時都是用湯匙喝的,被網友打臉,也許林立委講的是真的,但為何被打臉,因為大部分的民眾過去的經驗,沒有用過湯匙喝,因此很難讓民眾感同身受,因此不論林立委講的是真的或假的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民眾沒有這個習慣與認知,當民眾沒有這個認知的時候,你說的就算是真的,也會讓人無法接受。 提出難以讓人理解的認知,不叫溝通,給人感覺叫硬凹,是反溝通行為。
也因為進行了反溝通行為,所以讓民眾更反彈,甚至圍繞在珍珠奶茶可不可以用湯匙吃,事實上這已經偏離了主題。 政策本身可能帶來的反彈是一回事,但反溝通引起的反感,有時候可能比政策的反彈來的還要大,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,也是溝通的一種。
最重要的解決之道是提出相應解決之道的溝通:但無論政府提出何種解決之道的溝通,一定都會有另外反對的聲音,但禁用塑膠吸管並非台灣政府首創,而是由聯合國提倡的規定,雖然台灣非聯合國成員,但環保已成全球趨勢,既然是全球趨勢,其他國家也同樣有此問題。
有爭議的事情,除非你是行業領袖,否則別搶第一個去幹
台灣非聯合國成員,並不需要遵守此規定,但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,又是國際趨勢,台灣能做也是好事,但台灣沒必要搶第一去解決,可先看其他國家的解決之道,相同的問題不只存在你的企業,也同樣存在其他企業裡,而台灣並非行業領袖,因此這件事情並非如此急迫,只要參考他國作法,這樣民眾也自然容易理解與接受。
禁塑膠吸管的禁令,主要原因是海洋塑膠微粒汙染,而海洋汙染除了塑膠袋、塑膠吸管外,還有塑膠杯盤、寶特瓶、牙膏、洗面乳……等,過去禁了塑膠袋的提供,今日禁塑膠吸管,那明日呢?
長期來看,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並非禁塑膠吸管而已,源頭是要解決海洋塑膠微粒汙染,那如此就造就另一波的商業機會,既然解決海洋問題,已經成為全球趨勢,那背後隱藏的便是全球巨大的新商機。
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,用一個模式,讓別人幫你解決
台灣政府既然決定要與世界各國共同投入解決海洋問題,如果台灣政府能夠告訴台灣企業,提出相關的優惠鼓勵政策,或投資研發政策,除了可以順勢把問題丟給各企業去幫助解決此海洋問題、民生影響問題外,也是創造GDP的機會。
供給大於需求的時代,大陸總理習近平要解決大陸龐大的就業問題、金融問題,因此提倡一帶一路模式,藉以創造更大的商業機會,讓全球政府與人民共同替中國政府解決這個大經濟問題。
法國有一群高中生,看到吸管插入海龜鼻子的報導,而創立微型企業,研發:玉米澱粉製作可生物分解吸管並已上市。不論他們是否能夠成功,但危機往往是轉機,地球村是每一個人的,早晚有一天這些問題都需要被解決,而我相信這些問題也早晚會被解決,誰去解決這個問題,誰就有機會取得這個龐大的商機。
如果今天是公司的問題,也是如此,例如公司需要解決客流量的問題,因此提出一個新商業模式、融資招商模式,廣邀相關行業、建立合夥機制、代理機制、合作機制,共創商機。你自己不容易解決的問題,但對某些人來說,他們可能已經有經驗、有資源,對他們來說,是容易解決的,問題是如何讓人願意替你解決,所以我說,今日企業最應該重視的是如何建立適合自身公司的新商業模式、融資招商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