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經常都會看到蔬菜水果的價格崩盤事件,如果你是台灣這家公司的老闆,該如何解決價格崩盤這個問題。
不論哪一次,不論什麼蔬果,只要價崩盤事件發生,大家總是會找出各種理由來說明,我看到以下幾點:
怪天:暖化效應導致提早收成。
怪地:天氣好,土壤好,大家生產都太好,導致產量太多。
怪人:菜蟲、拍賣員、北農、銷售商、各種情境甚麼都有。
問題的發生,要從問題根本的原點去看,而不要去看問題本身
以上種種說法,我們姑且假設都是真的,那要如何解決呢?
我經常說:問題的發生,要從問題根本的原點去看,而不要去看問題本身,因為看問題本身,是很難解決問題的,解決了一個問題,另一個問題又跑出來,這就是所謂的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 價格之所以會崩盤,最根本性的原點就是供給大於需求,如果反過來,需求量大於供給量,哪怕是暖化效應、生產太好、菜蟲等人為因素,都是有貨最大。
所以我們要來了解,為什麼供給會大於需求,通常農民會根據市場反應,例如現在香蕉價格好,因此就一群人都跑去搶種香蕉,因為搶種同一種農產品的行為,才會導致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發生。
所以只要解決:農民搶種同一種農產品的問題,這問題就有機會徹底被解決。 為什麼農民要搶種香蕉,因為農民認為現在種香蕉會賺錢。
商業最基本的原則
這其實跟市場商業基本競爭是一樣的道理,當大家發現甚麼東西好像可以賺錢,就一窩蜂跑過去做,例如過去看到電視新聞:博士跑去賣雞排、紅豆餅,賺了幾千萬,所以一堆人就也跑去賣雞排、紅豆餅,過去賣的人少,競爭少需求大,當然能賺錢。
當供給量大幅度增加時,需求人口就那些人,當然就賺不了錢,所有生意最大的問題,都是競爭,沒人跟你競爭,很難不賺錢,一堆人跟你競爭,你能力再好也很難賺錢,這是商業最基本的原則。
農民要種甚麼,取決於他認為種甚麼能夠賺錢,但農民沒有大數據,所以才會一窩蜂跑去種香蕉鳳梨,如果農民知道,同一時間那麼多人都去種香蕉,那農民當然就不會再跑去種香蕉,而政府只要能提供數據給農民,讓農民知道未來的競爭程度,是不是問題就解決,而非只有政府知道發放了多少蕉苗。
政府可以立法:要種甚麼,種多少地要事先報備,並把報備這件事做的很簡單,甚至用手機APP就可以解決,讓農民很簡單就知道,目前已經多少人種,預計多少產量,到時候會不會供過於求。
如果有發生水災,雖然產量下跌,但市場必定漲價,也不會有低於種植成本的問題發生,但政府還需要平抑物價,這是人為的操作,但不要忘了,還有可進口的蔬菜水果,而且不要忘了,消費者是有購買選擇權,產量減少,消費者買價格高,消費者可以選擇買或不買,這本來就是市場的公平機制。
台灣內需的市場需求是穩定的,市場需求多少產量,這些過去的大數據資訊,都已經很充足,甚至APP可以建議農民,現在應該種甚麼,不應該再去種甚麼? 那如果我在APP看到,我會種的,都已經有一堆人都在種了,剩下的是我不會種的,那該怎麼辦?
三個機會點:1.升級輔導、2.聯合外銷、3.跨行轉型
這時候還有三個機會點:
1.升級輔導:農民就像是一個蔬菜水果的工廠老闆一樣,隨著時代的升級,耕種管理技術、也要隨之升級,市場需要甚麼,我們就要想辦法生產甚麼,而不是我只會生產甚麼,卻要求市場就要買什麼,當然政府這時候就可以做升級輔導農民的好角色,歐洲有許多小國,農民都是高科技技術農民、屬於高收入族群。
2.聯合外銷:外銷拚的是更高的品質與更低的價格,要做到這點,就必須:
(1.)找出台灣氣候優勢生產的品種、
(2.)結合技術團隊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、
(3.)集合資源聯合外銷。
(4.)記錄從播種到採收的生長情況(行銷品質) 以香蕉來說,
其實台灣比菲律賓香蕉更具地理種植優勢,但菲律賓卻能用技術、品管、整合資源外銷到日本等各地、台灣有更良好的先天條件,卻銷不出去,政府沒有辦法做資源整合,這才是人禍。
3.跨行轉型:現在是科技的時代,在歐美農民可以有更遼闊的土地可以耕作,我相信大多數網友一定都有聽過科技農耕,用飛機撒種子等等,可是國內為什麼不這麼作?
因為台灣沒那麼大的地,如果這樣做,那豈不是很多農民都要失業了,每一個科技的發展,勢必淘汰舊有的就業率,但也會創造更多的新就業機會,重點是要保護的觀點去看待,還是開創的觀點去看待,一昧的保護,所以農民才沒辦法賺更多錢,可以產生很多農業跨行生態機會,政府應該用心輔導創新、轉型、升級、再造,才能讓台灣真正保有國際競爭力。
生意好或不好,從根本看
我常常說:生意好或不好,是外界的變化,想要從內部優化是很難的,農會也好、菜蟲、拍賣員也好,這些對台灣來說都只是內部問題,這些內部生態問題存在已久,也不容易解決,雖然有機會優化,但幫助性很有限,如果有一天,菲律賓的蔬果、大陸的蔬果,能夠做到比台灣本地生產品質更高,價格更低,那台灣所有農民都只能種來自己吃了。
政府要做的是甚麼?
幫助農民掌握數據、提升農民生產技術、聯合外銷,這樣台灣農業自然強。
中小企業老闆要做的是什麼?幫助員工掌握數據、提升員工能力、聯合產業界資源,這樣公司才會強。
因為看問題要從根本看,而非從事件本身去看,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啟發更多朋友商業根本的思維。